【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全城为何再次关注这一热点 ( 2020-01-02 )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对于上海超越标准、主动扩围的做法,最近世行专家团队也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世行方面认为上海可以将相关经验固化下来,并进行总结推广。
今天是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全市各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里,多了一个类似航空公司VIP室的企业专区。专区不止用于分流企业和个人办事者,它背后,还有一整套流程再造的改革办法。
负责此项改革的上海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介绍,改革从去年11月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之日开始,短短两个月内,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完成流程进一步优化,实现涉税业务当场缴税,登记全流程90分钟当场办结实现全覆盖。
这次改革,出发点是世行指标,但落脚点却远超了“考纲”。这样的改革,是过去一年里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世行测评不是单纯的考卷,而是一把钥匙。我们要拿高分,更要用它去真正打开服务对象的‘心锁’。”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超越标准
近段时间来,上海营商环境多项富有成效的改革,与一个小小仓库有关。
其实,这个仓库并不真实存在。世行营商环境测评中,仓库是常见的考察道具:假设企业要建造一个小型仓库,或者买卖一个仓库,1300平方米,在郊区,用来存放文具……通过这个虚拟的仓库,世行来考察上海各部门审批流程,得出所需时间,进行打分测评。
选择小型仓库作为考察道具,是因为它的建造门槛最低。“世行考察全球190个经济体,包括许多不发达地区,不像上海有那么多摩天大楼、大型工厂。”世界银行专家介绍,要比较全球各地的营商环境,“仓库”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参照物。
然而在上海,只盯着“一个仓库”进行改革,分数会很快提高,却不能全面有效地改变企业体感。
上海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现实中,世行测评时假设的那种小型仓库,在上海数量已经极少。
近年来,上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亩产效率不断提升。绝大多数企业在上海拿地盖个没什么产出的小仓库,实在划不来。因此,许多小型仓库转移到周边成本较低的地区,通过发达的物流网络与上海相连,提高综合效率。
去年11月世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在10个评估指标中进步幅度最大——提升88位,跃至第33位,上海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其中贡献重大。世行测评这一指标,考察的就是一个仓库的建设审批周期。
改革初期,上海市住建委就将改革项目范围从1300平方米的仓库扩展到3000平方米的各类社会投资项目,今年开始又将进一步扩围到1万平方米以下项目,并向其他领域延拓改革受益面。“这样的扩围并不会直接涨分,却使更多的企业享受改革红利,也助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天开始实施的企业不动产买卖登记改革也和“小小仓库”有关。世行测评中,同样假设了1300平方米工业仓库前提。2019年,上海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在改革中先实现了工厂、仓库类转移登记当场办结。新年伊始,其他类别的不动产项目如商办等,也开始执行同样标准。
当前新一轮环境改革中,此类“主动扩围”的改革内容层出不穷。“企业开办”环节上,世行测评内容聚焦在企业“出生”上,如今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改革却既管“生”也管“死”,通过压缩时间、流程再造,以同样的高标准简化企业注销、变更审批过程。
世行排名中,中国“获得电力”指标成为全球领先的一大优势领域。近两年来,上海电力部门持续深化改革,将改革范围从世行测评的低压用户,拓展到高压用户。“当前新动能加快培育,上海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使用高压的大项目,通电需求迫切,我们的改革必须紧紧跟上。”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上海超越标准、主动扩围的做法,最近世行专家团队也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世行方面认为上海可以将相关经验固化下来,并进行总结推广。”市发改委营商环境改革相关负责人表示。
视野扩围
去年11月世行营商环境报告公布,看到指标得分大幅提升后,上海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感叹:某种意义上,这是上海各个政府部门与世界同业一次业务能力的正面较量。
“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充满竞争性,一个经济体营商环境有所改善并不代表着排名一定提升,这取决于其他经济体的相对改善程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吴剑峰表示。
从2017年拿到那份颇为沉重的营商环境报告开始,上海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已经持续了三年多。
三年里,一方面,上海正是从一个个“小小仓库”出发,对内超越标准,举一反三,不断拓宽营商环境改革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上海又目光向外,对外比学赶超,在视野上持续扩围,将自己置身于全球营商环境动态竞争的前沿序列中。
最新的世界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前三的经济体分别为新西兰、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些全球领先者,正是近年来上海重点学习对标的标尺。“这其中,新加坡和香港,尤其适合作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参考对象。”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
去年,中国与新加坡签署沪新全面合作理事会成立的谅解备忘录。新加坡和上海宣布在六个领域深化合作,营商环境便利化即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办理建筑许可领域实施的风险分级管理改革,就是借鉴了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上海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改革中,上海还研究对比了新西兰、香港和欧洲等地的做法,开拓改革创新思路,再因地制宜地形成上海方案。
在“纳税”指标领域,上海对标的主要目标是香港这一全世界纳税指标最佳的城市。为了减少纳税次数,国家税务总局和上海市税务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多次与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专家进行讨论并研究解决方案。“上海的纳税次数与香港比依然有差距,其中既有税制上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流程设计原因。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两地差距已经越来越越小。”世界银行中国局专家表示。
聚焦差距,上海市税务局正想方设法进一步做“减法”。去年下半年,上海已经实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已经实现合并申报。“今年测评之后,上海的‘纳税次数’指标很有可能排名继续上升,次数减少至6.5次。”上海市税务局负责人透露。
“从去年世行排名看,各项主要指标中,上海和新加坡、香港的所有差距几乎都在缩小。特别是跨境贸易细分指标中,上海的进口所耗费用已经低于香港,出口所耗时间和费用已均低于新加坡。”营商环境研究专家表示。
栏目主编:徐蒙文字编辑:徐蒙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