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分指标中,读懂高质量发展的上海 ( 2019-12-04 )
在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表现抢眼,在10个评估指标中进步幅度最大——提升88位,跃至第33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上海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世界同业一次业务能力的正面较量。众所周知,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由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数据组成,上海的权重为55%。中国办理建筑许可耗时111天,质量控制指数得到满分15分,远高于东亚地区132天和9.4分的平均水平。这其中,自然有基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功劳。
夯基垒台,立梁架柱,一幅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图景跃然而现:两轮改革,法治先行,20多项改革新政攻破供排水接入、工程竣工验收、现场质量管理等难点环节,衍出30多个配套文件和办事……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介绍,今年年底前,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筑许可指标还将推出3.0版,继续在“时长、环节、成本”这些关键点寻求突破与拓展。
提升88位的背后,起笔不凡、落笔有声
“办理建筑许可”,短短六个字却笔力千钧。它是世界银行现有10项测评指标中,涉及审批部门最多、环节相对复杂、时间周期最长的一项。
自2017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针对“全过程审批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时间长”等瓶颈问题,率先推出“流程再造、分类审批、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等一系列改革1.0版举措。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银行团队提出的改革建议,有效借鉴了世界先进经济体的改革做法,完善推出了改革2.0版举措,尽最大可能提升建筑许可办理的便利化水平。
总体来说,上海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4个“一”:“一个系统”,是指上海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的“上海市建设工程联审共享平台”,企业进到这个窗口,就能办事;“一门心思”,站在企业角度,对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流程再造;“一网通办”,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互联网+政务”;“一种作风”,解决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问题,为此,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通过完善“一图读懂”“改革流程图”“百问百答”等方式,又大规模开展对一线窗口人员的培训考核,打通改善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内转外不转”,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并没有满足于国内领先,始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海推出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即便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也毫不逊色。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以世界银行评价为契机,为了高水平推进“办理建筑许可”改革,积极对标前沿经济体,深入了解国际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具体建议。譬如,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类审批和管理机制,根据项目的预期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施工难度、所处区域、人员密集度、周边情况等风险因素,划分为低、较低、中低、中等、高、超高风险6种风险等级,分别设定不同的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监管方式和验收程序。
更多部门之间的“化学反应”,催生了流程再造,消减了办事手续和时间,近3000个项目享受到改革后的政策红利。重点针对低风险项目,在强化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主体责任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办理成本,取消了投资备案、环境影响评价、首次监督例会、消防验收等环节,减免了工程勘察、工程监理、供排水外线接入等费用。这不是简单将原先多部门的材料交到一个窗口来做“物理整合”,而是多部门打通壁垒实现“化学聚合”。最终,19个办理环节缩减至少一半。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实现了管理上的深刻变革和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一个更形象的说法是“内转外不转”——通过疏通内部业务流程“堵点”,快速响应和满足用户办证需求;积极推动政府部门行政联合审批改革,压缩用户办证时间。在供排水接入服务方面,从3个环节缩减为2个,供排水接入时间从50多天减为9天。
“金种子”加鞭扎根沃土,企业动力更足
营商环境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城市发展,另一头担着企业未来。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在于流程并联和时间压缩,本质上是改善政企关系,提高服务效能;改革“动刀子”的层面,不仅仅停留在制度上,还将贯穿到政府提升服务意识的角色转变中。因为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知是最具体而深切的。
松江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生物医药产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松江区已集聚生物医药重点企业近百家,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放大格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定将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联动发挥更大作用。
10天能干什么?足以让一颗“金种子”破土发芽。这颗“金种子”,指的是已在松江区破土发芽的复宏汉霖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是上海生物医药重要产业项目。
从土地证到施工证,经历了10个工作日——今年6月5日取得土地证,12日取得审图证,17日取得规划许可证,当日下午发施工许可证。未来,基地严格按照国际GMP标准设计,充分应用一次性生产技术、连续流生产技术等国际新技术,达到生物医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医药工业4.0国际水平。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满足至少20款产品同时生产,预计年净利润16亿元,税收28亿元。更多企业真切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也夯实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国速度”。
来源:文汇报 作者: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