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许可审批时间从279天缩短到百日内——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与启示 ( 2019-03-28 )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由78名上升至46名,特别是在“获得电力”和“办理施工许可”两项指标分数上提升较快。世界银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为北京和上海。
上海营商便利度改善最显著的指标是“办理施工许可”,得分比上年提高21.83分,但从排名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上海重点聚焦市级层面社会投资项目,最大限度简化施工许可审批流程,改革后办理建筑施工许可手续由23个减少到19个,办理时间由279天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成本费用由原来的近20万元减少至7万元。
实行投资项目分类标准、联合审批
2018年初,上海市相继出台《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和《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改革实施办法》两个政策性文件和九个改革配套文件,依靠制度创新提高施工许可审批效率。2018年7月,出台《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统领全市改革有序推进。适时调整前期社会投资改革的实施办法,形成“1+4”(即1个总体实施方案、4种不同类型项目的具体实施细则)的顶层框架体系。具体而言,主要通过流程再造、分类审批、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限时办结等举措,项目的办理程序和时间大幅压缩,办理成本大幅下降。
一是探索实行科学分类审批。改变原有“一刀切”的审批方式。根据资金来源、土地获得方式、工程类别、技术难度和风险控制等因素,将项目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八小类,分别设定不同的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和审批方式,实现精细化、差别化管理。
二是精简再造审批流程。改革后将项目审批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在审批环节上,共取消14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1项审批前置条件。通过“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将26项审批事项整合为3项,以及根据其他流程特点将36项审批事项整合为14项。优化调整12项事项办理顺序、下放审批权限3项,推进转变管理方式13项、推行告知承诺制8项。涉及项目外部空间平面形态布置的审批和征询事项进入设计方案审核环节,涉及项目内部功能结构安全的审批和征询事项进入施工图多图联审环节,项目开工前涉及到的各部门审批及征询事项完成了“两个阶段选边”。
三是依托“多规合一”实行一网通办。实现“对外由审批系统统一受理,对内与发改委在线投资审批系统、规划全覆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各部门审批系统互联互通”的目标,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全方位无纸化的电子政务服务“通办”机制。
四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以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加大跨部门的失信联合惩戒,增加违规和失信成本。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启示
第一,审批流程再造要围绕企业和群众需求在“减”字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多证合一、多图联审、多规合一,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联审联办。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制度机制,逐步做到一张清单告知、一张表单申报、一个标准受理、一个平台流转。
第二,推行“一网通办”关键在于整合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以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全口径、全方位的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政务服务整体联动、全过程在线留痕,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真正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线上“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第三,以“按需共享”理念逐步实现数据有效归集和贯通。加快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按照办一件事的全流程做好数据归集和平台贯通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逐步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与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避免数据和业务“两张皮”,减少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录入。
第四,发扬“店小二”精神不断优化政府服务。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将企业感受、群众评价作为根本标准,以第三方评估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让企业和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本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从全球视角看上海的营商环境”课题组阶段性成果,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