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丰富知识库
我叫金雪龙,今年34岁,从事话务员工作5年,现在是12319热线的值班组长。我对夏令热线的第一印象就是“累”。夏令热线开通后,我们20多个话务员早晚轮班,24小时在线,平均每天接电话总量超过3000个,比平时净增30%-40%。大约每5分钟就能接到一个电话,还要兼顾打印流转单、分派给相关单位、记录回复等。
电话量明显增加,工作节奏也比平时快。对一些情况复杂的、不在受理范围的信息单,我们会临时扩大范围,争取15天内回复;对一些紧急的特殊情况,像断电断水、煤气泄露等,我们要求立刻解决,越快越好。所以,我认为夏令热线不仅仅是一种投诉渠道,更是一个能快速回应老百姓诉求的综合平台。话务员记录快,新民晚报记者采访快,相关部门处置快,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快更好地帮助市民解决问题。
作为直面群众的窗口,夏令热线的接线员需要内心强大,并兼具耐心和同理心。有时候一天会接到同一个市民反复投诉,自己也会不幸“被投诉”。其实,从对口部门工作人员跟进核实,到调派人手赶赴现场,信息单流转和反馈,中间需要一定时间,请大家耐心等候,无需反复拨打。除了少打重复电话,还建议市民能精炼语言,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曾有市民来电反映行李落在出租车上,但没有发票,也不知道运营公司名字,只记得车身是红色的。他问我要全市所有红色出租车的运营单位电话号码,共100多个。这个电话打了1个多小时。
有些市民对话务员有误解,认为这份工作“挺简单”,只要派单给相关部门即可,其实不然,接线员同样需要比较高的“双商”。上海日益发展催生了很多新问题,通过定期接受培训、汇总梳理问题类型,话务员的知识库得到不断丰富。应对五花八门的诉求,比如手机刷码过闸、虚拟交通卡、共享单车退押金等咨询类问题,能自行回答的,我们就不再流转给其他部门,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市民献计暖人心
“喂,您好,这里是夏令热线,请讲。”电话这头的我只报工号,现实生活里我叫俞琳,2004年大学毕业后,就成了12319城建热线的接线员,今年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琐碎小事”——小区停电了、窨井盖臭味熏天、工地施工太吵、晚上广场舞音乐震天响……而我的工作,就是无论大事小事,每一天守候在电话旁,耐心倾听、准确记录老百姓的诉求。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还是“菜鸟”的我经常懵圈,对市民投诉比较多的水电煤问题感到手足无措,幸而单位组织员工轮流到职能部门实习体验,才让我更直观地了解了具体受理流程和范围,能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为了促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我逐渐培养起总结类型、汇总问题、更新信息的习惯。到现在,投诉人只需说个大概,我就能针对性地向他了解情况,最快地掌握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
从2006年开始,新民晚报和城建服务热线中心强强联手,开启了夏令热线的新时代。十几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那时候,拖拉机能开进市区、苏州河还很臭、老城区邻里纠纷多……现在,大家从“只扫自家门前雪”,变得关心社区治理、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热门话题,让我更欣慰的是,除了来电投诉外,市民们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担当起监督员的职责,将家园装点得更加美丽舒心。
话务员的生活看似枯燥,其实充满乐趣,特别是收到市民来电感谢时,心里感到非常满足和温暖。一晃夏令热线已经26岁了,就像一个风度翩翩的小伙子,褪去往昔稚气,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熟稳重。我由衷地希望,能继续陪他成长,一起进步。
来源:新民晚报